版權所有:阜新阜太泵業制造有限公司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沈陽 備案號: 遼ICP備13013418號-1
阜太泵業(沈陽)有限公司
掃描二維碼:關注阜太泵業
024-88444636
阜新阜太泵業制造有限公司
0418-2286996/2266838/2266528
400-004-8558
應聘須知
招聘原則是,公司招聘人員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
我們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倡導“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企業價值與個人價值相輔相成、相互統一,不斷實現員工價值與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售后服務
AFTER-SALE SERVICE
齒輪泵(馬達)安裝使用說明書
一、 齒輪泵(馬達)安裝使用注意事項
1.齒輪泵作為液壓動力源,必須正確選用液壓油,推薦L-HM32~46抗磨液壓油(GB11118.1-94)。粘度過高,會引起齒輪泵吸油不足;粘度過低泄漏量增加,溫度容易升高,從而使齒輪泵(馬達)的容積效率降低,液壓油的粘度指數應不大于95,且有良好的抗磨性、潤滑性及防銹抗氧化性。
工作溫度范圍-20℃~95℃,正常油溫控制在40℃~65℃之間,否則將縮短齒輪泵(馬達)及液壓油的使用壽命。
環境溫度較低時應低速啟動運行,待油溫接近正常后方可工作。
換油周期:一般一年左右更換一次液壓油,工作條件較好時,可以適當延長使用期,否則換油周期要縮短。
2.齒輪泵(馬達)的傳動不允許采用對泵軸產生徑向力或軸向力的方式(如皮帶傳動或齒輪傳動),建議采用軸套式或彈性聯軸節傳動方式,兩軸之間的同軸度:軸套式不大于0.05mm,彈性聯軸節不大于0.1mm。
3.齒輪泵(馬達)裝入主機時應注意旋轉方向是否相符,裝入時只能輕輕推進,不得用重力敲打。
4.吸油管路要保證液壓油流速最大不超過1.5M/s,吸油濾油器精度應不低于50μm~100μm,濾油器通流面積要大于進油孔徑面積的二倍。
5.吸油管路與齒輪泵進油口連接處不得漏氣,當進油口采用法蘭連接時,法蘭面要保持平整,密封圈質量要符合要求,螺栓按規定力矩擰緊,嚴防吸入空氣,產生氣蝕和漏油。
6.齒輪泵(馬達)的安裝位置盡可能接近油箱,吸入真空度小于0.02MPa,吸油總高度不大于500mm,否則會造成吸油不足或吸空,系統內混入空氣,從而產生噪聲或燒泵。
7.油箱容量為齒輪泵(馬達)額定流量的3倍以上,油箱應設置空氣濾清器及液壓油濾油器等。
8.齒輪泵(馬達)的最高工作壓力和最高工作轉速只能在短時間內使用,每次持續時間不得超過3分鐘。
9.齒輪泵(馬達)在使用前,應確認液壓系統壓力低于泵(馬達)的額定壓力,建議先將液壓系統壓力調至最低,在齒輪泵額定轉速下,逐步調整系統壓力至需要值,然后鎖住調壓閥。
10. 齒輪泵(馬達)裝機后,若發現存在故障,用戶不要自行拆解,應由生產廠家進行處理。
二、 齒輪泵(馬達)故障與排除
1. 齒輪泵(馬達)密封性差產生進氣或漏油
(1)減小內漏方法:泵(馬達)的軸向間隙偏大,如泵體與前后端蓋因裝配時有毛刺或平面度不良時造成,用油石修整毛刺;在平板上用金剛石研磨膏或在平面磨床上修磨,使平面度不大于0.02mm。
(2)齒輪泵(馬達)前蓋處的骨架油封損壞,油封內的彈簧脫落,應重裝或更換骨架油封。
(3)吸油口與管路連接密封不嚴,密封圈損壞或接觸面不平,產生縫隙。首先檢查密封圈是否老化、損壞,否則更換。若密封圈尺寸或壓縮量不合理,應重新進行調整。
(4)油箱油面過低,吸入空氣。
2. 噪聲大、壓力波動厲害
(1) 外部檢查
檢查油管、安裝架、機架是否松動,若有松動,要緊固,否則,將產生共振。
(2) 齒形精度不高或接觸不良
檢查齒形及嚙合精度,調換齒輪,也可采用對研修整然后重新清洗裝配。
(3) 泵(馬達)旋轉軸密封處、片間結合處或進油管路密封不嚴而滲入空氣。
按上述1處理,或更換密封件。
(4) 齒輪與體蓋間的軸向間隙過小
將齒輪泵(馬達)拆下,按裝配技術要求選配間隙,在平面磨床上配磨,一般固定軸向間隙為0.06~0.1mm,浮動軸向間隙最大可以達到0.2mm。
(5) 泵(馬達)驅動軸與原動機(執行機構)連接的聯軸器干涉
傳動應采用柔性聯接,并適當調整其位置,使其不再發生干涉或摩擦,若聯軸器中的圓柱、橡膠(尼龍)圈損壞,應進行更換,安裝時應保證兩者同軸度誤差最大不超過0.1mm。
(6) 檢查油箱液面
油液不足時,應添加液壓油至油標規定位置。
(7) 油液粘度過高
檢查系統正常工作溫度時的油液粘度。
(8) 進、回油管路布局不當
在低液面時,回流產生渦流,帶有氣泡或油箱內吸油區、回油區距離太近、無隔斷,應重新調整管路布局。
(9) 齒輪泵進油管路通徑太小
應更換合適通徑的油管,保證進油流速最大不超過1.5M/s。
(10) 油液污染嚴重,齒輪泵內進入塵埃、砂粒等異物,造成損壞
更換液壓油,修復齒輪泵內損壞零件。
(11) 齒輪泵(馬達)緊固或安裝螺栓松動
檢查并擰緊松動的螺栓。
(12) 齒輪泵(馬達)卸荷槽設計不佳,困油現象末完全消除,從而產生較大噪聲和壓力脈動
按合適尺寸重新加工卸荷槽。
3. 容積效率低,流量不足,壓力上不去
(1) 齒輪磨損或齒面拉毛,齒輪嚙合間隙增大,產生內泄,需更換新泵。
(2) 齒輪掃膛面積、深度過大,徑向泄漏量增加。
(3) 齒輪端面與側板磨損嚴重,軸向間隙增大,內泄嚴重。
重新更換齒輪、泵體及側板,側板及齒輪端面用1200號油石研磨平整,表面粗糙度為0.008mm。
(4) 各管路連接處產生泄漏
緊固各連接處螺栓、螺母。若發現油管破裂,密封圈損壞等情況,應進行更換。
(5) 因溢流閥故障導致壓力油泄壓
檢查溢流閥:滑閥內阻尼孔堵塞或滑閥、錐閥有毛刺被卡死,應進行清洗,并用金相砂紙將滑閥和錐閥修光。
彈簧斷裂或質量不好,更換彈簧。
滑閥與閥體磨損嚴重,配合間隙過大時,應更換溢流閥。
(6) 進油管路位置偏高
應保證進油管路距液面高度不大于500mm。
(7) 泵不排油或壓力不足
檢查齒輪泵轉向、轉速。改變原動機轉向來改變齒輪泵的旋轉方向,盡量不要使齒輪泵在低速狀態下長期工作。
(8) 泵軸或驅動連接件損壞
如鍵被剪斷,需要修復或更換零件。
(9) 進油管路、濾油器堵塞
檢查液壓油清潔度,疏通進油管路及清洗或更換濾芯。
4. 機械效率低
(1) 軸向、徑向間隙較小,嚙合齒輪旋轉時,與泵體孔或前、后泵蓋摩擦,應重新修配間隙。
(2) 裝配時,主動軸與前泵蓋的同軸度欠佳,軸承質量較差或損壞,影響齒輪軸的正常旋轉。
(3) 泵與原動機聯軸器同軸度末調整好,保證同軸度不大于0.1mm。
5. 骨架油封被沖出
(1) 骨架油封與前泵蓋配合太松,應保證過盈配合。
(2) 泵體方向裝反,出油口與回油糟(低壓區)接通,壓力油進入軸承孔,將骨架油封沖出,應糾正裝配方向。
(3) 齒輪泵內回油通道不通或被污物堵塞,應鉆通回油孔、清除污物。
(4) 齒輪泵中齒輪、側板、軸承磨損嚴重,端面泄漏量增大,應重新修配零件。
6. 齒輪泵工作壓力低或完全沒有壓力
齒輪泵空載時,系統壓力為0,有背壓時一般不超過1.5MPa,帶負載后系統壓力應隨之升高 ,若壓力仍上不去,說明系統存在故障。
(1) 齒輪泵旋向是否正確。
(2) 進油管是否漏氣、堵塞
(3) 齒輪泵內部泄漏是否過大。
(4) 溢流閥壓力調得是否過低。
(5) 齒輪泵中齒輪、側板、軸承是否損壞,緊固螺栓是否松動。
齒輪泵的常見故障、原因和排除方法,見附表。